一线经验:新闻报道每个字都要有据可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传媒茶话会 Author 王秋和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新闻报道中,也可能因一字之差造成政治错误。
今天,传媒茶话会邀请到高级记者王秋和,分享他在担任《经济日报》副刊部主任时发生的真实故事,从中汲取宝贵经验。
1989年9月23日是星期六,在当天下午4点钟召开的报社编前会上,我汇报了事先策划组织好的所有稿子,都是要安排在第二天《周末版》上,我汇报完稿件后,特地说明我刚刚看过当天下午新华社已发的新闻稿件要目,没有特别重要的稿件。
编前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最后通过了我汇报的所有稿目。主持编前会的总编辑范敬宜叮嘱我说,一定要注意看今晚七点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再有就是一定要认真仔细看新华社发的所有新闻通稿,因为有时候新华社临时决定播发重大新闻,可能不在事先发的稿目中,千万不要漏掉。如果有一时拿不准的稿子,随时给他家里打电话(当时都没有手机)。总之,不要漏掉重大新闻。
当天晚上九点多钟,精通业务的编辑小孙非常熟练地把周末版的一版版面处理妥当了,因为后面三个版的版面事先已经做好并签了字,只等一版完成后再一起印刷。这个时候我们按部就班地将所有稿件都安排上了版面。
晚上十点多钟的时候,周末版的四个版面大样都出来了,当天晚上值班的社领导是编委会编委舒野,他是《经济日报》创刊不久从中国青年报调来的,曾经是著名的摄影记者,获过不少奖。我们开始分头审看大样,最后再由舒野签字付印。
就在这时,电传室的老李急匆匆地拿着一米多长的电传稿快步来到夜班室说:“新华社刚发了一个大稿子,你们看看用不用?”我接过来一看,是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上海动乱真相》,是由施岩撰写,此前已在《解放日报》刊登,全文有两万多字。
我大致浏览一遍,文章详细披露了当年夏天上海的那场风波从发生到彻底平息的全过程。我觉得此文事关重大,马上拿给舒野同志看。舒野也认为此稿很重要,如果刊登就需要两个版面,但第二天是星期天,事先做好的专版中还有一个版是广告专版,一个广告专版的收费是16万元,如果撤掉广告,报社的经济损失也不小。是否撤掉原来安排的明天版面刊登此文,还是推迟一天到下周一再刊登?或者将这篇长文章摘编压缩成一万多字用一个整版刊登完?舒野听了我的设想,一时拿不定主意,吩咐我直接打电话请示老范。
我给老范家打电话,因为每天晚上版面安排好后或临时有重要新闻,我们都要给老范打电话请示汇报。老范听我说完,几乎不假思索地指示道:“全文用,就刊登在明天的版面,用两个整版,这篇文章标题字少,但要把标题字安排大一些,这样显得醒目、突出一些。原来安排的内容撤掉,不要考虑广告收入,要讲政治。”我向舒野传达了老范的意见,舒野说:“马上按照老范的意见安排,把原来二版的内容稿件移到四版,将四版的广告撤掉。为了突出这篇报道,最好在一版出个导读,就写本报二版三版全文刊登此稿。”我答应,随手拿过已经画好格式的一版版面,在一个比扑克牌大一点的一条消息上用粗铅笔写上“本报今日二三版全文刊登《上海暴乱真相》”。交给编辑说:“这条消息撤掉,排上这些字作导读,再在导读周围加个中等粗细线条的框。”
这天的版面安排虽然调整较大,但由于是整版撤换,很快就完成了,凌晨近两点时,新华社发过来最后一条消息“今日广播完了”。
时间不长,四个版面全拿到了我们夜班编辑室,我因为这几块版面的内容基本都看过,便又粗看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便签上字:“请舒野审阅”。舒野把四个版的版面也粗看了一遍,签上字“改后付印”,然后笑着对我们说:“今天虽然版面调整大,但完成得不错。”他看我们没有要走的意思,便随口问道:“你们现在怎么回家?”我和小孙说:“我们办公室有床,过会儿就过去睡觉,明天中午前坐公共汽车回家……”
9月25日是星期一,我因为周六上夜班,九点多才来到班上,同室的编辑小张就告诉我:“老范来过电话,让你来了以后马上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什么事?”我问。
“不知道。可能是好事吧。”小张不置可否地一笑。
我拿起笔和记事本就来到了三楼老范的办公室,轻轻地敲了一下门,熟悉的一声“进来”。我一进门就看见老范站在不大的屋子中间,显然是正在来回踱步。他平时常常笑呵呵的,今天却面无表情。“找我有事?”我轻轻地问,显然是明知故问。
“你看到昨天的报纸了吗?”老范很严肃地问,这种严肃的神态是不常见的。
“还没顾得上看,我刚到班上,小张说你找我,我就赶紧来了。”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昨天报纸的所有版面在出大样时我都看过了,比所有读者都先知道什么内容。
“桌子上有一份昨天的报纸,你看看标题有什么问题吗?”老范依然很严肃。
我不敢怠慢,走到桌前看那份《经济日报》。我将几个版面都翻看完了,二版三版的大标题都是《上海动乱真相》,也没看出其他版面的标题有问题。但实话实说,我这次看得并不认真。
“唉!”老范叹了口气,“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不认真就容易出错。你再看看二三版的标题和一版的导读一样吗?”
我仔细一对照,顿时大惊失色,觉得脑子发蒙,浑身燥热又冒冷汗,只见一版导读中的标题是《上海暴乱真相》,而二三版的大标题是《上海动乱真相》。显然二三版的标题是排字工人按照新华社通稿排的,是正确的,一版导读中的标题是我随手写在版样纸上的。我连忙承认:“这肯定是我的错,我前天夜里用铅笔随手将这个标题写在了版样纸上,而没有按照规定写在稿纸上……我要写检查。”
老范摆摆手说:“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就好改正,这是一记警钟,同样的错误不应该重犯。”老范顿了一下接着说:“那场风波采取的措施正确及时稳妥,形势还没有恶化到暴乱就平息了。动乱和暴乱这两个词的性质和表达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一字之差就是个政治错误。”
老范缓和了一下口气说:“昨天上午中办的同志给我打电话了,中央领导同志已经看到这张报纸了。我知道你们上夜班很辛苦,就没有通知你们。报纸出这样的错误,说明在稿件和版面流程的其他环节上有关同志也有一定责任,报社有责任,我是总编辑,已经代表报社做了检查。《经济日报》发行上百万份,读者至少有千万人次。报纸上任何一点微小的差错都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毛主席早就说过‘政治家办报’,是很深刻的见解。我们办报的人一定要讲政治,要有政治头脑,办报无小事,出任何事都是大事……”中央领导同志还说,通过这件事情一定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办报要认真,不要出差错,以免造成恶劣的影响。但也不要在这件事情上处理相关同志,这个错误可能是编辑一时疏忽造成的,以后多加注意就是了……
老范接着又讲了两件最近发生在本报其他版面上的错误,继续说道:“看来我们报社稿件的运行程序和规定应该重新修订了,见报的任何文字都要有凭据有依据,有文字可查,要彻底改变以前的一些随意性的不良习惯,把差错率降到最低,保证不出政治性差错……”
王秋和,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高级记者职称,曾任经济日报副刊部主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社长、中国建设报总编辑等;曾当选中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40余年。撰写发表了数百万字作品,有十余篇作品获得各种奖项。曾出版《中国当代报业发展研究》《革命的事儿》《编辑阅读笔记》等多部新闻及文学作品。获得的荣誉主要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
编辑 | 叶莉、陈莹
END
往期推荐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XPZ3V6OD】获取授权